云南威信创新苗木建设 为革命老区群众脱贫致富
本报记者彭杰通讯员吴忠贵、王胜标报道在全国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战役中,云南昭通威信县委政府因地制宜,引进多家苗木公司,在境内创新建设坡地苗木基地,大力发展苗木种植替代传统的玉米种植,如今威信县部分乡村森林覆盖已达95%以上,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使当地农民在2017年内脱贫摘帽成为可能。
素有“鸡鸣三省”之称的威信县,位于云、贵、川三省结合部的乌蒙山深处,这里地势偏僻,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古人用“连峰击天,飞鸟不通”来感慨威信县交通的闭塞状况与对外联系的艰难。1935年2月,中央红军长征结集威信扎西,并召开了“扎西会议”而闻名于世。全县95%的面积为山区,“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是威信县的真实写照。
群众自己种植的苗木林
因该地年均气温13.3℃,最热月均温度为22.7℃,最冷月均温度为-3.2℃;年平均日照时数只有1033.6小时,年降雨量在900~1100毫米之间,平均100天中就有66天为阴雨天。这种“天无三日晴”的气候固然烦人,可它却非常适合苗木的栽种、成活、生长。境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农民的耕地和住房多在山坡上,交通不便,耕作困难,于是当地农民也就选择地势相对平缓的土地耕种,大量的山坡地也就成了荒山荒坡,人均占有土地面积虽多但每年的收成却有限得很,“地无三尺平”的地理环境禁锢了当地的经济发展,造成了大面积贫困。可这里人均占有土地面积较大,土地流转成本较低,劳务费较低的优势却一直存在,当地政府看准了面临的“天时、地利”坚定走出了大规模苗木基地建设的步伐。
易地搬迁的新农村
从2012年开始,威信县就陆续引进了园艺公司,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以土地流转,租赁,农户用土地入股的形式大力发展苗木种植,一改以往苗木基地都选址平坝地区,必须把土地平整的传统做法,创新地把苗木基地建设在坡地里、荒山上、沟壑边,几乎不改变土地原貌就建成了大大小小的苗木基地,充分提高了土地的使用价值。
昆明德柏园艺有限责任公司就是近年来政府引进的园艺公司之一,公司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当地农民以土地入股或者把土地租赁给公司,由公司统一种植苗木,入股的农户可以占40%的股份,年底参与分红,租赁的每年可领到玉米、大米、或者现金的租金,同时还可以到公司打工挣钱,并且所有苗木基地的土地政府都纳入退耕还林,每亩每年可分三次合计领到1200元的补助款,农民每年都有了固定的收入。
据该公司董事长魏显富介绍,在威信县罗布镇,双河乡等多个乡镇都在大力发展苗木种植产业,仅罗布镇现已种植了2300亩,栽种苗木63万株,全面享受了退耕还林补助政策,仅该镇坪上安置点的2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就实施退耕还林184亩,每年每亩都可享受1200元补助款,今年就可增加经济收入 22万余元。双河乡楠木村已种植了10000亩苗木,连自留地都种上了苗木,出售后农户还要与德柏园艺有限责任公司按农户占40%,公司占60%的比例分红。期间农民还可以到公司参加劳动,每人每天可领到80——150元不等的工资,“现在我们公司在威信县境内就种植了20000多亩苗木,每天都有两三百人在绿化苗木公司上班,连六七十岁的大叔大婶都能参加栽树,挖树的劳动,栽下了长大一定时间要挖去买,挖了还要重新栽上小树苗,反反复复的,常年都有活计干”魏显富说。
据了解,苗木基地的建设为当地农民增收带来了生机,许多外出务工的青壮年都回到了家乡,在家乡就能打工挣钱还能照顾家里谁还愿意背井离乡吃那份苦呢,原来种一亩土地年收入顶多就1000元左右,如今种树每亩的收入都有5000元以上,每年的持股分红加上务工、退耕还林补助,苗木基地的农民脱贫奔小康也不成问题。
这样大规模的苗木种植是不是会造成产能过剩呢,魏显富告诉记者,当地的苗木几乎供不应求,现在仅用作本县及周边县份的公路沿线及街道行道树,以后将利用互联网平台采取线上线下双销售的模式,因昆明德柏园艺有限责任公司在云南园艺圈内知名度很高,和圈内所有公司都有联系和合作,有些园艺公司只做中间商而没有基地,像昆明德柏园艺有限责任公司这样有公司又有基地,销量是不用愁的,还有就是苗木长在地里,每棵树的价格已将随着生长年限的增长而增长,树越大价格就越高。
威信县脱贫攻坚专职副指挥长王旭东告诉记者,产业扶贫是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的关键,这能充分调动起农民的积极性,政府部门着重于引导,关键是要培养农民自力更生,摆脱等、要、靠的风气,积极参与到脱贫攻坚的战役中来。
文章来源:今日头条(发布内容请上昭通热线网www.ztrxw.cn)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