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网_昭通热线网ztrxw.cn

昭通热线网广告位出租好餐具赚取积分
发表于: 2016-1-4 09:26:3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倒序浏览

来源: 联盟中国

(峡谷岩城·水墨盐津)
盐津,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县辖6镇4乡,总面积2091.5平方公里。2014年末总人口38.8万人,有苗族、彝族、回族等少数民族14630人。县城驻地位于受横江深切的峡谷之中,民居建筑依山临水,素有“峡谷岩城”之称。
一是地理气候条件特殊。盐津属典型的山区县,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9.92%。境内重峦叠嶂、山势徒峭、沟壑纵横,卡斯特地貌特征明显,规划建设有“云南盐津乌蒙峡谷”地质公园。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湿润、偏暖,属“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山地气候。年平均气温17.6℃,年降雨量1116毫米。
(晨雾临江 梦幻岩城)
二是交通区位优势明显。这里地处滇、川、黔、渝四省市腹心地带,素有“滇川门户”之称。县城距昭通市、宜宾市分别为 143公里、140公里,距昆明市、成都市、重庆市分别为520公里、408公里、434公里。历来商贾云集、商贸繁荣,是滇东北人流、物流、信息流重要集散地之一。昆水公路、内昆铁路和水麻高速公路纵贯县境南北,柿凤公路、盐电公路、普桧公路横连周边县区。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三纵三横”的交通网络,为盐津全面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提供了先决条件和基础支撑。
三是历史文化底蕴厚重。秦开“五尺道”通郎州(今曲靖)以来,盐津即为“南方丝绸之路”重要组成部分。长久的商贸过往,促使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夜郎文化、巴蜀文化与滇中文化在此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川半”文化。唐袁滋题记摩崖石刻、秦开五尺道等文物古迹,印证了盐津悠久历史和发展轨迹。特色餐饮、茶馆文化、吊脚建筑等地域习俗,展现了盐津人不屈品格和多彩风情。
四是特色资源珍藏丰富。全县拥有无烟煤、石灰石、石英砂、方解石等矿产资源10余种,无烟煤储量约6.5亿吨,石灰石储量达100亿吨。境内有大小河流溪沟5063条,常年不断流78条,水资源总量17.8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65万千瓦。境内特色物产丰富多样、风景名胜散步各地,白酒、茶叶、茶花、竹笋、五倍子、乌骨鸡等地方特色产品享誉省内外,豆沙古镇、中和水乡、峡谷风光、溶洞奇观等构成一幅自然水墨画。
(豆沙古镇)
五是生态环境保护良好。全县生物多样性特征较为明显,尚存原始森林127万亩,享有“中国桢楠之乡”称号。目前林木绿化覆盖率59%。森林覆盖率54.5%。
“十二五”时期以来,县委、县政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农特产品大县、工业经济强县、文化旅游名县”战略定位,坚持“狠抓三农稳县、新型工业强县、民营经济活县、文化旅游富民、从严治党立县”工作思路,突出抓好“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特色城镇化和以文化旅游商贸流通为主的服务业发展”四件大事,认真落实“把园区做实、把招商抓紧、把特色搞优、把县城做大、把民企激活、把环境建好、把机制理顺、把班子配强”八项措施,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迈出坚实步伐,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逐步接近,“实力、魅力、活力”幸福新盐津建设取得全新成效。
抓实项目带动 创新工作思路
合力共建美丽乡村
2006年以来,我县始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美丽乡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坚持“以点带面推进,沿路沿边示范”的原则,以民房改造、农村基础设施、农村环境整治和产业发展为重点,累计投入各级各类资金14.12亿元,建设完成各级各类示范点537个,重点打造了美丽乡村示范长廊4条,直接受益农户2.9万户12.47万余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2.15%,占全县农业人口的40.46%。
(庙坝镇麻柳集镇建设后)
一、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县委书记为组长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组,建立完善统一指挥、统筹兼顾、协调有度的工作机制,多次抽调发改、财政、建设、审计等多个部门的精干力量对项目统筹、质量监督、资金监管、进度跟踪等方面进行研究部署。同时组建县、乡、村三级协同的指导小组,层层落实工作责任,切实督促党政一把手亲自抓、业务部门重点抓、驻村干部蹲点抓,着力推进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
(二)合理编制规划。坚持将规划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先导和灵魂。县委、县政府结合盐津实际和发展定位统筹制定《盐津县社会主义美丽乡村建设“十二五”规划》,对全县美丽乡村建设进行统一全面的规划和部署,并分别从村庄建设、产业发展、新型农民培训、新经济组织建设、村民自治和民主管理五个维度为规划提供支撑,认真制定五个子规划。同时,各乡镇按照“一乡一板块、一村一特色”规划思路,突出功能配套,凸显地方特色,按层次、分阶段合理制定乡镇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及相应的专项规划。
(三)狠抓项目实施。一是抓村庄建设,做美“面子”。 按照“路在山水中、房在绿林中、人在美景中”的建设目标,积极整合涉农部门资金,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将盐津特色民居建设、农村危旧房改造、村容村貌整治等项目同步推进,让自然美与现代美相得益彰,使个性美与整体美协调统一。二是抓产业发展,拓宽“路子”。通过实施六个一工程、建设十大特色产业基地、开展六大行动,围绕蔬菜、茶叶、中药材、竹子等产业,外引内培,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采取企业带动、能人引动等方式,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利用豆沙古镇、水乡中和的旅游优势,大力发展食宿娱乐、休闲观光、民俗风情为主的乡村旅游产业。三是抓引导培训,激活“脑子”。在积极引导农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提高农民谋事热情的同时,通过新型农民培训,不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转变传统僵固思路。四是抓村民自治,夯实“里子”。通过建立村务公开、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制度,使示范村农民不断增强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能力,促进了农村和谐稳定。
(四)强化建后管护。按照“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建立并完善了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管护制度,明确了部门、乡镇、村组各级主体的管护责任,通过宣传教育和成立美丽乡村理事会,积极引导群众参与项目的建后管护,变“要我管”、“我不管”为“我要管”、“我来管”,逐步形成“村民管理为主,政府加强引导”的管护模式。如牛寨、柿子等乡镇将村组公路按“村组包片、农户分段”进行管护;兴隆乡、中和镇等将文化活动室按“轮流管理、共同监督”的方式交理事会进行管护,大大提高了项目的管护程度和农民的参与热情。
(生态水乡—中)
同时,县委、县政府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调整工作思路、转变工作方式,基本实现了“六个转变”。
一是在建设目标上,由“共性”向“个性”转变。为凸显各示范点的个体性和差异性,避免出现千篇一律和千村一面,我们在不断总结历年的经验教训,在按照省、市美丽乡村建设要求的基础上,在特色上下功夫、“山水”上做文章,根据乡镇的发展布局和各点的优势特色拟定建设目标,已形成了牛寨烂田坝为典型的田园风光型、中和上村为典型的乡村旅游型、柿子大塘为代表的产业带动型、艾田李子园为典型的党员带动型、滩头生基为典型的民族村寨型、中和绿井坝为典型的集中安置型等多种目标形式下的美丽乡村示范点。
二是工作重点上,由“点线”向“片区”转变。我县按照“沿路、沿河、沿集镇周边”的建设步骤,先后围绕4条主要交通干道进行打造,形成了“两纵两横”的美丽乡村示范网。为进一步扩大美丽乡村建设的受益面,充分发挥示范点的带动引领作用,从今年开始,我县把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环境改造作为建设重点,集中力量对自然资源丰富、民族风情浓郁、产业后劲十足、群众思想积极的区域进行开发打造,以点带面、连点成片,以片区开发带动大面的美丽乡村建设,目前牛寨、兴隆、落雁片区正在建设实施。
(岩城盐津)

三是建设内容上,从“外观”向“内在”转变。按照“外有形象,内有质量”的建设要求,我县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设内容重新进行了定位。一是将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发展、乡风培育、基层党建同步推进,既要做到村庄美,更要做到产业强、群众富、乡风淳、党基牢。二是人居环境改造既注重房屋外观改造,更强调室内功能设施的提升,在外墙改造的前提下,做到室内“三改”(即改厨、改厕、改客厅)和户外“三化”(即院坝硬化、庭院绿化、环境净化),使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有质的提升。
四是资金投入上,由“专项”向“整合”转变。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庞杂的系统性工程,单靠一个部门的专项投入,难以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对此,我县制定出台了《盐津县涉农项目和资金安排审定机制》,将16个30万元以上的涉农项目资金纳入整合范围,主要用于美丽乡村示范点(片区)、现代农业建设以及市级每年确定的重点建设区域。同时,按照“补助材料、项目自建、引导自筹、合力共建“的原则实施,通过“补1奖2贴3”( 政府补助1万元,奖励2000元,补助农户贷款利息3000元)的优惠条件引导农民投工投劳,鼓励群众自筹资金进行设施建设,形成合力共建美丽乡村的良好氛围。
五是组织参与上,由“被动”向“主动”转变。为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以往由政府大包大揽的现状,从2014年起,所有的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一律按照“县级指导、乡级规划、村级组织、群众实施”的原则,政府主要负责方案制定和技术指导,由群众成立的美丽乡村理事会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
六是项目监管上,由“部门”向“社会”转变。通过成立美丽乡村建设理事会,不但增强了群众的主人翁意识,而且提高了群众对项目的监管意识,使项目从规划设计到项目实施再到项目验收以及建后管护都得到一个全方位、全过程的公众监管,使项目的监管更严谨、更具体,也让部门的监管更公开、更透明,从而形成了部门监管、群众监督的良好氛围。
(崭新的中和集镇)
二、主要成效
(一)农村整体面貌明显改善。美丽乡村建设的大投入换来基础设施的大变化,基础设施的大变化换来农村面貌的新气象。据不完全统计,九年来,全县美丽乡村建设共完成道路硬化1092033平方米;村内公共绿化257069平方米;新建村内文化活动场地25851平方米;新建村内文化活动室2659平方米;改厨改厕改厩6284户;新建排水沟128810立方米;新建公厕670平方米;新建垃圾处理房1449平方米;拆除重建4870户;加固改建10346户,农业基础设施、农民居住条件、农村环境面貌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二)农业基础产业明显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的大投入,带动了农业产业的大发展。通过外引内培,农业产业发展项目相继落地,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有序推进,乌鸡、茶业、蔬菜、花卉、中药材、竹子、白酒七大优势产业初具规模,农业产业化正迈入持续快速发展轨道。
(三)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的大步前进,带动了农业产业蓬勃发展,调动了农村群众的干事创业热情,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促进了农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201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预计实现14.5亿元,比2010年的7.69亿元增加6.8亿元,增长88.5%,年均增长17%。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实现6000元,比2010年的2730元增加3270元,增长119%,年均增长24%。
(四)农村文明乡风明显形成。依托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创建党建、廉政文化、精神文明示范长廊。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工程顺利实施,农民函授大学、劳务输出、劳动技能等新型农民培训工程有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内容和载体得到全面丰富,文明乡风培育全面推进,农民群众的精神面貌明显变化、文明素质显著提高。
(五)农村社会管理明显进步。美丽乡村建设的全面推进,历练了基层一线党员干部,提升了基层组织建设水平。通过组建美丽乡村建设理事会,建立健全村规民约、卫生管理、民主决策、“一事一议”、村委财务公开、民主管理等制度,使农村社会事务管理组织更加健全、行为更加规范、保障更加有力、程序更加完善、成效更加明显。
三、主要经验
(一)科学规划,理清思路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美丽乡村建设,作好规划相当关键。每到年初,县委政府都要专门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全年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安排政研室及农业、林业、水利、扶贫、财政等部门,深入村组调查研究,及时收集信息,编制或完善各级各类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规划,切实做到家底清、情况明、目标准。九年来,我县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证明,县委、政府确定的美丽乡村建设思路,符合我县农村发展实际,是科学决策的结果。
(二)依靠主体,狠抓落实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前提。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光靠政府引导难以实现目标。通过会议、广播、电视、标语等形式,开展广泛而又贴近群众实际的宣传活动,营造了美丽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村群众的积极性,形成了广泛的参与意识。从我县启动实施的各级各类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推进情况看,政府的作用在于引导,群众才是建设自己美好家园的直接主体。
(三)整合资源,加大投入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保障。作为国家尚在扶持发展的盐津,农村贫困面还相当大,大多数农民群众仅仅解决了温饱问题,经济增长还比较缓慢,按照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要求,政府需要加大引导性投入力度,美丽乡村建设才有保障。为此,县政府在财力十分脆弱的情况下,每年坚持安排5000万用于美丽乡村建设,同时不断加大资金整合力度,九年共整合发改、财政、交通、国土、农业、林业、水利、民宗等部门资金3.2亿元,为我县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完善机制,凝聚合力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美丽乡村建设这一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光靠政府单打独斗难以完成。鉴于这种情况,我县建立了工作机构,明确了相关单位、部门的工作职责,定期召开联系会议,共商建设美丽乡村大计,解决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进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建立县级领导挂钩、部门帮扶、政策鼓励、引资促建等帮建机制,形成了建设合力,加快了我县美丽乡村建设步伐。
(五)培植产业,生产发展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支撑。县委、政府始终把发展特色产业、培植市场主体、促进农民增收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始终坚持围绕基地扩规模,围绕效益抓管护。在全县美丽乡村示范点区域内,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与培植农民增收产业的有机结合。在农村群众居住环境改善的同时,农民增产增收也有了保障。已成功引进盐津林森公司、洪七公蔬菜加工厂等企业,以蔬菜园区建设为依托,初步形成了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此外,返乡创业引导农民致富是我县又一成功模式。按照“县有工业园、镇有加工区、村有创业点”的发展理念,将“筑巢引凤”和“引凤筑巢”相结合,引导返乡农民工通过自办企业、招商引资、对口帮扶等方式,促进村级经济发展、助推农民致富。目前,以柿子镇大塘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区为典型的发展模式得到各级广泛认可,在创业园区带动下,已成功实现“乡镇得税金、村组得租金、农民得薪金、企业得利金”的多赢目标。
(六)集中安置是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效助力。将美丽乡村建设与拆迁安置、整村推进、异地安置相结合,科学布局基础设施相对完备的新村落,统筹解决群众行路难、饮水难、读书难、看病难等问题。几年来,先后建成落雁乡桦槁坪、普洱镇田坝、盐井镇郑家坝、庙坝镇黄草、柿子镇新区、岔河苗寨等多个独具特色的集中安置点,彻底改变了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状况。
(七)集镇发展是带动美丽乡村建设的有力引导。我县相继完成豆沙古镇恢复重建,中和水乡风情镇开发建设,全面推进普洱集镇和柿子集镇改造建设,特色集镇建设迈出重要步伐,有力带动了城乡集合部和周边村落的建设。中和镇上村、柿子镇大塘、牛寨乡烂田坝等地基本与集镇贯通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得到扎实推进。
(八)乡村旅游是激活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借助昆水黄金旅游线建设打造,以集镇周边、景点周围和特色区域为重点,大力发展食宿娱乐、休闲观光、民俗风情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拓展农民增收致富和农村文明进步渠道,提升盐津文化旅游丰富内涵。目前,以中和镇上村、柿子镇榕树山庄、桃花园休闲庄、盐井镇郑家坝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景点,特色民居整齐划一,休闲广场干净宽敞,农家大院清新舒适,地方特产赏心悦目,正广泛吸引各方游客。
建设美丽乡村,我们做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资金短缺、集体经济弱、产业滞后等困难和问题。下一步,盐津县将以扶贫攻坚工作为导向,按照“建设新村寨、发展新产业、过上新生活、打造新环境、实现新发展”的目标任务,以片区开发为重点,积极整合涉农项目资金,集中打造一批以“新房新村、生态文化、宜居宜业”为总要求的新阶段“升级版”新农村。




上一篇:昭通举办首届“国际商贸城杯”全民广场舞大赛
下一篇:盐津牛寨乡首届乡村生态文化旅游节喜迎八方来客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易信易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昭通热线网商务合作QQ

625134853 QQ群169427445

昭通装修建材网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免费发布装修建材信息

昭通人才招聘网官网

发布招聘信息就上昭通人才招聘网 交流群QQ :115912447

展开

手机版|小黑屋|公司简介|  滇ICP备15005425号-1 js??

GMT+8, 2024-11-15 18:06 Powered by 昭通热线网 X3.2

昭通网_昭通热线网ztrxw.cn © 2011-2018 昭通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